|
栏目导航 首页-知青岁月 |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1】 |
作者:吴振华 加入日期:2013-8-22 录入:顾龙 点击:1270
|
吴振华:难忘的岁月【1】
作者:吴振华 加入日期:2013-08-06 录入:李余康 点击:271
吴振华: 难忘的岁月【1】
作者:吴振华 加入日期:2013-08-06 录入:知青 点击:3
--------------------------------------------------------------------------------
难忘的岁月【1】
作者 吴振华
作者题记:难忘的岁月,岁月难忘。在那命运多舛的年代,凡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们,怎能忘怀广阔天地的艰苦日子,更不会忘记留下我们汗水、泪水的黑土地。劳累的磨难与苦闷的煎熬,锤炼了我们坚硬的臂膀,迷茫和彷徨让我们更加刻骨铭心。我们的青春在那里闪光,我们的热血在那里沸腾。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牢记历史。我们在兵团的经历虽很短暂,它仅是历史长河的瞬间,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跋涉在蹉跎岁月的艰辛往事。兵团的艰苦生活磨砺了我们的人生,也铸就了我们坚定向上的性格。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将永世难忘红五月的战斗年代和兵团生活。回想往事,我们似乎回到了遥远的昨日,时间与空间无法割舍那个火红的年代。本人以拙劣之笔,回顾了本人及部分战友们在十连的战斗生活经历。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战友们谅解。同时,也希望红五月十连的哥们儿、姐妹儿给本文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拾遗补缺来充实文章。
引 子
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在武汉市畅游了长江,并且饱含激情的写下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丽诗篇。同年10月便掀起了震惊中外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页。
十年后的今天,1976年7月16日,一批从北国边陲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各个中学毕业的几百名知青(大多数是北钢子弟),浩浩荡荡的集结在富拉尔基火车站广场前,准备奔赴四百多里开外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3团10连屯垦戍边。
这是一个炎热的天气,更是让我们知青家长们揪心的日子。红旗、锣鼓、宣传标语装点着这个即庄严又隆重的场面。广场上杂乱、喧嚣,高音喇叭在播放着革命歌曲及宣传口号,送别的人群远远超出知青的队伍,到处人头攒动、擦肩接踵,到处呈现出父母、兄弟姐妹与即将出征的知青们依依惜别的场面。
我们这群兵团战士们已经提前分配好所属的连队。很多人身著当时最时尚、最革命的绿军装、绿军帽,背着黄挎包,手提脸盘、牙具等生活物品,我们顶着烈日表情各异的站在队列里,有的留恋、茫然,也有激动、兴奋。
当反修钢厂下乡办的带队人员及兵团领队人员下令出发时,顿时广场上一片混乱。我们兵团战士首先列队进入站台,随后送别的人潮也汹涌而入,使整个站台到处涌动着人群。
一列陈旧的绿皮列车停在站台上,车门口或窗口上探出很多个兵团战士。大家在依依不舍的向站台上的亲人们挥手告别。站台上的亲人们嘱托、叮咛,说不尽的话语、道不完的衷情。当列车的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缓缓启动。车上部分人的眼里闪现出了离别的泪花,站台上的亲人们也潸然泪下。
别了,富拉尔基。别了,我们的家乡。
列车隆隆驶上了嫩江大桥,清澈的江水缓缓北流,它带走了我们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列车很快就到达了嫩江东岸,我们恋恋不舍的依窗望去,熟悉的富拉尔基城区、黑化、钢厂等尽收眼底。故乡啊,富拉尔基!我们在你的怀抱中出生,在红岸大地上成长,虽然你没有西湖仙子般的美丽,也不及北京、上海大都市雄伟,但是你以北大荒宽阔的宽怀与富饶养育了我们,你用黑土地的质朴与豪爽塑造了我们。富拉尔基,你在我们的眼里永远是美丽的。
随着列车的远去,故乡的轮廓变得逐渐模糊,最后终于消失在地平线尽头。列车在向着北方进发,车窗外的松嫩平原上,片片玉米嫩绿、处处小麦泛黄,我们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丰收的景象,大家都初出校门,也许这是第一次离家远行。此时,大多人都不言语,心情凝重的各自想着心事。车厢里比较安静,只有列车的钢轮在轨道上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声。家乡早已远去,思绪依然尚存。此时的每个人,在都回想着自己温暖的家,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列车不断地向北进发,富裕、拉哈、讷河、老莱、伊拉哈,终于停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双山。站台旁这个不大的黄房子,只因此地承载着几万兵团战士,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车站名噪一时。无论是首都北京,还是渤海明珠天津,以及东方大港上海,那里的兵团战士们以及他们的亲人们,都会牢记:几千里外的北大荒有个叫“双山”的小站,那里有他们的儿女或亲人。
我们走下火车后,十多辆“吉尔”卡车早已在此等待,我们七手八脚的纷纷爬上了卡车。一会功夫卡车便启动了,一辆接一辆离开这个极为寻常的车站,驶上了沙石公路。【待续】
老秦转录於 金色年华知青网 |
|
|